close

不是只有人形才是機器人

非完全人形的機器人

機器人一詞,最早出現在1921年捷克科幻作家卡梅爾.恰佩克的「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一書中,書中的機器人不但外表和人類無異,甚至有自己的思想,但是實際上,真正的機器人是在1956年由約瑟夫.恩格伯格創立的Unimation有限公司所發明的,此時的機器人的外表並不是完整的人類,而是具有多關節連結以具備在二維或三維空間進行運動,並模仿人類手臂功能的非完全人形機器的「機械手臂」,這種機械手臂的型式的機械人因為能夠依據工作種類附加各式的夾持或加工工具,因此直至目前,仍在大多數的製造產業中執行組裝與製造的工作。

 

各種形態的機器人,讓功能更彈性發展

人形機器人長久以來一直是科學家的浪漫,但是由於人類的身高與腳底面積比例,並不利於平衡,即使特斯拉(Tesla)最近發表以自架和人工智慧為基礎的Optimus機器人,仍然可以看出為了二足行走的平衡,犧牲了速度及穩定,相較之下,非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更為亮眼,2023年亞運會中,除了運動員帶來精彩的比賽之外,在鐵餅場上出現了一隻機器狗,不但可以幫忙將擲出的鐵餅運回指定位置,還會像真正的狗衣樣趴在一邊休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而由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團隊研發的CLARI 機器人,大小跟壽司差不多,身體由四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有一隻腳,有著各自的電路板跟雙致動器,透過這些致動器讓不僅讓 CLARI 微型機器人可以前後挪移腿部,也能讓每條腿獨立運作,由於CLARI 機器人由四個部分組成,因此如果遇到狹窄的縫隙,可以重新調整結構,變形成更長或更扁的形狀,使的CLARI 機器人可以變瘦、改變身形,順利擠過各種狹窄的縫隙,以應用在地震災難現場搜尋倖存者的任務中。

 

機器,人:機器才是重點,人是輔助機器而呈現

不論是人型或非人型機器人,主要都是使用在替代人力做高風險、高重複性及高勞動性的工作,以應對全球就業人口轉向,所引發的勞力人口緊縮問題,因此業者必需在機器人的研發過程中,尋求最適方案,並思考如何透過專利佈局,才能有效鞏固自身核心的技術,避免競爭對手的干擾,進而在業界脫穎而出。

 

使用圖片素材來源出處:

https://reurl.cc/GK6XyA

https://reurl.cc/A0ryrE

 

更多智權相關事,請點擊亞太專欄
更多智權影音及圖文,請點擊亞太小學堂
尋問智權事,請點擊聯絡我們亞太報你知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亞太郎的智權事 的頭像
    亞太郎的智權事

    亞太郎的智權事

    亞太郎的智權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