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開出「碳關稅」第一槍
氣候危機在即,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宣布推動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碳排,而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在2021年7月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的前夕,提出落實「降低55%溫室氣體排放套案」(Fit for 55 package)的12項相關措施,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簡稱 CBAM)。CBAM是歐盟對進口到當地的碳密集型產品,依據碳排放量,進口商需完成採購相對應的CBAM憑證(CBAM Certificate),產品才能進入歐盟。但如果是非歐盟的生產商,只要提供產品在非歐盟國家已依據碳價格支付費用的相關證明,進口商則可以抵消歐盟CBAM憑證的採購費用。而除了歐盟之外,世界各國也將逐步跟進開徵碳關稅。
五大高碳排產業首先將受衝擊,企業應積極轉型備戰
在CBAM的草案中指出,CBAM將於2023年10月逐步試行,初期的管制範圍包括水泥、電力、肥料、鋼鐵、鋁業的五大高碳排產業。而根據經濟部統計,CBAM初期管制的248項產品中,台灣就包含了212項,金額為245億元,多以鋼鐵製品為主。而除了五大高碳排產業之外,CBAM也將於2026年全面實施,屆時勢必對各企業的外銷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為了避免受到碳關稅的衝擊業界,各企業必須加速減碳行動,由增加綠能與增氣減煤進行能源轉換,並增加生產效率的「減碳」行動,朝低碳製程、使用無碳能源並進行碳捕捉、碳利用與碳封存,進而邁向「產業淨零轉型」,以降低碳關稅對企業的衝擊與影響。
減碳成為共識,積極轉型掌握新的商機
隨著各國對於減碳逐漸達成共識,法規日趨嚴謹,碳價與日俱增,我國產業界可經由了解全球碳捕捉、再利用及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簡稱CCUS)專利的布局情形,透過自身優勢,串連資源積極研發,才能在零碳經濟浪潮下,搶占龐大的永續商機,創造環境永續發展及提升經濟動能的雙贏局面。
留言列表